佛山陶瓷或将进入战略拐点

装饰咖 人气:3.16W

这是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最近21日在《人民日报》上一篇题为《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署名文章中,开明宗义写道的。

经过3年的改造提升,佛山已经从4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减少到50家,并全部实现清洁生产和生产工艺再造。将佛山从传统的生产基地发展为一个集总部、会展、研发、物流和信息为一体的产业链“硅谷”,正当其时。

有产业经济研究者指出,当年佛山对于陶瓷产业兴起大规模的升级转移运动,其方向和动机都非常正确,为改善佛山的城市环境,促进行业优胜劣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进步作用。但遗憾的是,作为在陶瓷产业发展处于先进水平的佛山,没有能将自身的环境保护、企业监督与引导作用与其他兄弟城市共享。“放任挖墙脚”的政策导向,使每年到佛山来进行陶瓷产业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多达几百家,成为一时胜景。

“如果当年佛山政府能够再多想一步,多走一步,对于陶瓷行业更有责任感一点,或许中国的建陶业就是另外一种格局。”

如果我们设想,当年佛山政府在确定陶瓷产业的改造提升之后,能带领着确定要转移的陶瓷企业,到全国具备物流、原料、燃料优势的地区,以“飞地”的形式,建立由佛山统一的陶瓷工业园,同时启动佛山的总部经济改造计划,为生产基地达标外迁的企业,在佛山保留营销与研发设计的经营场所,是否会更好一些?

有业内人士称,轰轰烈烈的陶瓷外迁运动,真正成功的并没有几家。一些企业受困于“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招商陷阱,一些企业投产之后才发现原料质量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更多地方则陷入了原来佛山“投产—污染—治理—限制”的覆辙之中。

“我们企业只能作出基于自身的判断,是否利润最大化天然是第一选择。而其他新兴产区在管理、治理陶瓷产业方面,和佛山相比还是缺乏了很多经验。所以,佛山敞开门任由各地区招商的自由政策,其实造成了一个三输的局面。”一个外迁到其他产区,却身陷物流瓶颈的企业家如此抱怨。

与此同时,以“国际陶都”和“总部经济”立意的佛山陶瓷产业,却也没有更多举措来达成这一目标。不仅如此,一向以“混乱”和“不团结”而被诟病的佛山陶瓷界,也并没有由此反省。除却原本分庭抗礼的中国陶瓷城与华夏陶瓷城以外,新建设的瓷海国际与总部基地,也是沿袭了“各起山头,各表一枝”的行业惯例。

这种长期民间自发无序的竞争,是珠三角经济草根性的特质所在。“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这句话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或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行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继续将此奉为圭皋,却是行业往更高的境界进化的桎梏。

可喜的是,从诸多信号解析,以“驱赶”陶瓷产业而闻名的佛山政府,正在以“包容性增长”来重新认识陶瓷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10月13日召开的“佛山打造千年陶都企业家座谈会”,可视为佛山正酝酿着通过三旧改造来将具有城市特色和增长活力的陶瓷产业重新整合。

10月18日开幕的第16届“陶交会”,悄然更名为“陶博会”,也可说明政府将弱化原本外贸交易的定义,转而关注于在国内产业链的影响力,并将通过其他一些文化宣传、节日的策划,使得佛山陶瓷的影响力变得更强,覆盖范围变得更广。

10月20日,中科院与佛山市政府签约陶瓷、纳米、LED技术等6个行业的研发中心。这标志着以传统产业为工业基础的佛山,正通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配套,推动传统产业向重型化、高新化、高端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