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意中寻求突破,刘小康

装饰咖 人气:2.24W

刘小康:在创意中寻求突破

刘小康

1997年对香港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而对设计师刘小康来说这一年更是非同寻常,一年里,他获得的奖项和称号不胜枚举:以设计师身份获颁香港艺术家年奖、荣获全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韩国第三届国际海报三年展全场大奖,1997,对于刘小康来说,是金色的丰收年。

刘小康:九七年是很有值得纪念的一年吧!可能是有一些作品出来也不错,也有一些奖项,我觉得九七年也是我比较成熟的开始;因为这想法就是因为很多变动嘛,因为九七年之前的十年其实很多思考,因为在香港这个变动的时期,这不单只影响我个人的这个个人的创作,当然对整个创意产业都有影响。

这一年他收获了许多,也思考了许多。

刘小康:但九七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就是回归之后我应该跟中国的关系应该更加密切,这个是很重要的,对我来说。因为我是很少数一批人没有拿英国的护照的。

记者:你一直没有拿?

刘小康:我没有拿,其实我们那个条件是很容易拿的,我觉得我们就是我就说嘛九七之前这个十年里面我有很多思考。我跟文化界的朋友都常常聚在一起。我们有时候会讨论回归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觉得我们还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没有去拿这个英国护照,就是拿这个香港的特区护照。这是对我自己的身份的一个肯定嘛,我觉得所以九七年之后我就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的发展不单只是业务的发展,不是说我的生意从国内来,其实真真正正的我是一个中国人。

刘小康说回归之后,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怎样将以前所积累的创意经验在内地很好地发挥呢?

刘小康:这个一直在十年里面都在尝试,可以怎么去做?一方面是保持我们香港人一种我觉得我们这个是非常国际的,但是我们这个国际性跟我们这个中国每一个城市,不同的城市可以发生什么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怎么合作呢?可不可以一同发展呢?

有了这种想法以后,刘小康开始频繁地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穿梭,希望能找到好的合作伙伴,2001年他受邀参与北京申奥海报设计比赛,以首名获选并印制成官方宣传品;这幅海报更于同年荣获芬兰拉赫蒂第十三届国际海报双年展之最佳体育海报奖。

刘小康:那个时候很喜欢拍照,所以设计这个海报的时候,马上我想到去北京,很感动的就是故宫里面的一些画面,因为故宫里面保存了一些中国人的文化,以前我们在香港时候是看不到的,也没有在书本上也都没有,所以看见这些「九龙壁」很生动,我觉得很好呀这个工艺很好,所以就拍了很多照片,所以我就拿九龙壁的其中一条龙比喻这个运动员这个活力。加上这个主题是新北京是表达北京有一个新的科技、发展,所以我就把一个一个新的一个运动员的一个形态就放在前面,跟这个龙配在一起,就说北京在这个新的发展里面,背后还是有一个很厚的一个中国文化,这个就是一个概念就是这样出来的。

因为这张海报的成功入选,也使得刘小康在北京的名气越来越大,2004年他认识了北京歌华集团,并开始了合作。

刘小康:就是说我在北京可以跟这个歌华集团合作做一个北京创意中心,这个是把我的国际经验就和北京的这个创意产业,北京这个平台,在中国里面做一个不同的一个交流,不同的一个事情。其实当我们把这个香港经验带到北京去的时候也是说把我们香港带进去北京一齐合作。所以我希望一方面是把国际的朋友,国际的关系都带进北京之外,是更加的希望把香港的现在的创意力量也带到北京一起去,去发展这个我们在北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刘小康用电脑给自己制作了一幅肖像,远看像通常用的马赛克,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是用椅子作为线条的,他说“椅子”代表了一种位置和身份。在刘小康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他的窗台上摆满了各种不同的作品,这些都是他在不同的城市收集来的,而在他的会议室里,各种不同的奖杯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可以说,刘小康的设计作品包括的范畴很广,海报、标志、包装、书籍、雕塑、舞台、空间装置……只要从平面能够延展出来的造型艺术几乎被他“一网打尽”。他的设计作品不但融合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将现代科技的元素注入其中。

刘小康:我自己探讨自己的作品从一个平面设计探讨文化到一种观念的艺术品,现在我又回到把这种艺术品做到一些产品。所以我是不停地不停地转,就是把这些设计、文化、商品、这些品牌,都不同在这个里面就是连在一起。在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就是最终我希望就是自己的作品不单是看的,是可以用的,是可以感受的,是可以有一种交流的。所以最新的作品都是做一些比较实用性的家具,不单是一种观赏的艺术品,而是真的可以坐下去,对他有一个…可以对他有一个,跟那个作品好像有一个交流,这样子。

刘小康说他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把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才带到北京,在做好每一个项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成国际水平,不断超越每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