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最基本的义务是对社会负责任,章明

装饰咖 人气:2.81W

章明:建筑师最基本的义务是对社会负责任

他,担任着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评论”主讲人,他,多次参加建筑展览和建筑论坛,多项作品获得了各类优秀建筑设计奖项。他,曾入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建筑师”,获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银奖。近几年他又分获“具有大师潜质的青年建筑师”荣誉称号、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及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他,就是章明,他是“教师”、是“学者”、也是“建筑师”。这样的三重身份,让章明在教学、科研、实践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9年9月,章明作为有重大贡献的杰出建筑师入选《1949-2009新中国新建筑六十年60人》一书。这样的经历,让采访的开始就充满了疑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吧。

记者:您当初是出师于同济,现在又任职于同济,那么纵向对比一下,您如何看待当代建筑师的教育环境的?

章明:建筑教育方向主要分为两种:一类偏向于艺术,一类偏向于工程。在中国,大多建筑院校属于工科院校。目前我国凡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已经发展到了244所,而在我读书的时代仅仅60余所,主要以老八校为主导。现在虽然老八校依旧引领着中国建筑教育的大方向,但二十多年来逐渐滋生并发展起来的新院校,无论其规模还是教育成果也是相当值得肯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整个中国的建筑教育规模扩张迅速,快速扩张带来的教学质量保证值得重视。另外,至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教育分为两大流派。一类是受早期的德国包豪斯学派影响的学术分支,其代表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还有一类则是从巴黎美术学院传承而来的包扎体系,受其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后又影响到清华大学。而今天,随着国际化的交流越来越多,整个教学的流派相互交叉融合,界限也变得相对模糊。总的来说,经过二十余年的变革与沉淀,今天的建筑教育界呈现出的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院校数量及规模迅速增加;国际化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记者:在您看来,现在的教育环境比之过去是有所提升了?

章明: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的投入,二是观念和视野。同济现在至少90%以上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都有过出国的经历,所以建筑师的眼界必定扩大了不少,随之,教育理念和教育状况也会稳步改善。再加之院校的硬件设施加强,教学规模放大,整个教育环境确实提升了不少,愈来愈与市场进行接轨。

记者:很多企业管理层都对中国当下的建筑专业教育不甚满意,是否学院派和企业派对于建筑师的能力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章明:立场不同,因而要求不同。教育单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思维方式,以及对专业的了解。而生产单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多多少少会含有功利的成分,总希望学生一毕业即可为公司创造价值。因此,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大学教育尽可能地与市场接轨,而企业也能加强社会责任感,承担起青年建筑师后续再教育,再培养的责任与义务。目前,同济正在开展一项“卓越工程师”计划,其中强化实践环境是项目的核心之一,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毕业后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市场并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另外,校企联盟也是促进双方接轨的途径之一,通过几个月的实践锻炼,学生在毕业后就更容易对工作上手。

记者:您的同济原作工作室有没有碰到过人力资源的瓶颈,教师身份是否为您在人力方面带创造了一定的优势?

章明: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遇到与我们价值观相似的学生,并且也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工作。但毕竟我的第一职业是教师,所以我能带的建筑师人数有限。我认为,所谓的瓶颈不在于人数,而在于模式。一家十几人规模的明星事务所若真想要壮大,必须经过向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另外,尽管明星事务所的号召力很强,可以吸引到很多年轻建筑师前来学习,但这种耀眼的光芒也可能成为他们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学成之后,这些建筑师要么会选择永远追随你,要么就会计划跳往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去。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章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一栋建筑在建成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如果不能好好对待这几百上万甚至上亿的投入,那将是对社会资源最大的浪费;其次,有别于艺术家作品,建筑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迫接受性,一旦建成,整个社会都是它的受众,除了直接的使用者以外,它同样也会影响每天的过往行人;另外,建筑对整个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城市的土地有限,而建在这片土地上的建筑却至少有5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综上,建筑师是社会化的职业,是社会秩序的创造者,因此对待工作必须抱着严谨的态度,每一项递交的作品都必须经过全面的综合思考,对社会负责任是身为建筑师最基本的义务。